本報訊(實習生馬露 記者邱晨輝)在近日召開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上,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、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院士提出“科學大數據”概念。他認為,作為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,科學大數據正在使科學世界發生變化,驅動著科學研究進入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範式這一全新階段。
  郭華東打了個比方,“科學大數據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行星地球的鑰匙”,這把“鑰匙”打開的是科學界的門。對比一般大數據,科學大數據關註科學數據,比如高能物理、生命科學,甚至對海嘯、地震監測也能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持。
  根據2012年國際數據公司(IDC)的統計數據,目前中國擁有的數據占全球的13%左右,預計到2020年,這個比例將升至21%,僅次於美國。按照郭華東的說法,大數據的背後是海量數據的交叉融合,如果一個部門把數據藏在家裡用,可能利用率只有5%到10%,拿出來分享,數據將被更加徹底、系統地運用於各個科學領域。
  然而,從海量數據到大數據、大發現遠不是一步之遙,數據共享這座高山並沒有翻過去,甚至同一個城市、同一個研究所、同一所大學、同一棟樓的各個科研部門之間常常是交流甚少。“對於數據共享,跨不過去的其實是‘人’這道鴻溝。”郭華東說。
  據悉,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是全球最大的科技數據國際學術組織,現擁有國家會員、國際學術組織會員等50餘個會員,中國於1984年成為正式會員國。2010年,郭華東當選該國際組織主席,這也是該組織成立44年來中國人首次任主席。  (原標題:科學大數據將打破傳統科學研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d21gdfd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